醬油的發展歷史
醬油的發展歷史
醬油誕生于何時,何人所創?史書上無記載,不可考?!洱R民要術》中提到“醬清”、“豆醬油”,有可能是醬油的最初名稱,我國歷史上最早使用“醬油”名稱是在宋朝。
在唐代,醬油的生產技術就已經成熟完善了。醬油當時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,而且在蘇敬的《新修本草》、孫思邈的《千金寶要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醫書中已成為常用的藥劑。公元753年,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將中國的制醬技術傳入日本,教會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醬。唐貞元二十年(公元804年),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國長安留學,也將中國制醬技術帶回日本。約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鐮倉時代,有一位叫覺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國經山寺修行,歸國之前,掌握了經山寺祖傳醬的技術。歸國后在名叫紀州由良的地方,創立了興國寺,并向附近的人們傳授制醬技術。從此之后,經過漫長的發展時期,醬油的釀造技術在日本發揚光大。
到了清代,各種醬油作坊如雨后春筍,已有包括香蕈、蝦子在內的各種醬油,當時已有紅醬油、白醬油之分,醬油的提取也開始稱“抽”。本色者稱“生抽”,在日光下復曬使之增色、醬味變濃者,稱“老抽”。老抽較咸,用于提色;生抽較甜,用于提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