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茶經》的簡介
《茶經》的簡介
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,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,而且在史籍、茶史、筆記、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,也都記有大量關于茶事、茶史、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。陸羽著的《茶經》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。
自唐初以來,各地飲茶之風漸盛。但飲茶者并不一定都能體味飲茶的要旨與妙趣。于是,陸羽決心總結自己半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,寫出一部茶學專著。為潛心研究和寫作,陸羽終于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,于上元初結廬于湖州之苕溪。經過一年多努力,終于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,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一《茶經》的初稿,時年陸羽28歲。公元763年,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平定,陸羽又對《茶經》作了一次修訂。他還親自設計了煮茶的風爐,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,標明“圣唐來胡明年造”,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樂為樂的闊大胸懷。大歷九年(774年),湖州刺使顏真卿修《韻海鏡源》,陸羽參與其事,乘機搜集歷代茶事,又補充《七之事》,從而完成《茶經》的全部著作任務,前后歷時十幾年。
《茶經》問世不僅使“世人益知茶”,陸羽之名亦因而傳布。以此為朝廷所知,曾召其任“太子文學”,“徙太常寺太祝”。但陸羽無心于仕途,竟不就職。陸羽晚年,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。至今上饒有“陸羽井”,作為陸羽所建的故居遺址。